是发展的动力源,是时代的最强音。当前,推进全面深化,必须“谋定而后动,在大局下行动”,尤其要防止和克服“六种倾向”:一是“坐等”,等顶层设计,等上级部署,等外地经验。二是“害怕”,怕失去自身的既有利益,怕得罪既得利益集团,怕失误而丢“帽”。三是“空谈”,逢会必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四是“比划”,一招一式看似像那么一回事,其实,并未动真碰硬、攻坚克难。五是“异化”,不是“把当作常规工作”,而是“把常规工作说成是”。六是“不会”,面对发展中的难题,不会用的办法来解决;面对中的问题,又不会在深化中去化解。“关头勇者胜”,必须以信心、智慧、勇气和推进。有了信心,就不会在面前彷徨犹豫;有了智慧,就不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有了勇气,就不会在矛盾面前畏首畏尾;有了,就不会在利益面前患得患失。
过去的一年,安庆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决策部署,结合安庆实际,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
一、围绕优化抓,推进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实现快发展,需要好;营造好,关键靠。为此,安庆市着力转变职能,为市场主体减压松绑,加快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一是行政审批持续精简。“四个一律”:没有依据的一律取消、能够由下级行政机关实施的一律下放、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一律调整、确需保留的一律简化。2014年市级行政审批下放58项、冻结26项、取消7项,精简30%以上;正在制定清单和责任清单,将于3月1日前公布实施。开展第六轮审批流程再造,工业项目审批时限由63个工作日压缩到28个工作日,房地产项目审批时限由66个工作日压缩到29个工作日。制定发布了《安庆市地方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二是涉企收费大幅减少。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能取消的取消、能减免的减免、能暂停的暂停、能降低的降低。涉企收费清单正式出台,252个收费项目减少到86项,精简66%;对国家和省有上下限的收费标准,一律以下限为收费限额,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近亿元,为全省16个市级涉企收费项目最少、标准最低、监管最严的城市之一。三是企业登记更加便利。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登记条件、企业年度报告等多项便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创业活力。2014年新登记内资企业近8000户,增长47.8%。四是机构设置更加高效。按照“横向减少主体、纵向减少层级”的原则,开展了市直党政群机构,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和地方海事(港航)体制全面完成,市委、市督查室和“两办”总值班室、信息科完成合并,市农委、商务局等部门内设机构实现整合。五是行业协会得到清理整顿。市本级234家行业协会减少到191家,159名副县级以上干部从协会退出。整治城区1093家中介机构,推动中介市场全面。对493家小贷、、寄卖、典当、投资公司进行清理整顿,对非法集资和逃废债行为予以打击。
二、围绕转型发展抓,推进经济领域制度创新
“既要发展快、更要转型快”的,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大经济发展关键领域的和扶持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加快金融创新。7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完成增资扩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积极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各类券商及中介机构对接,目前全市在场外市场挂牌企业达到41家。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安庆”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一招鲜”工程,与中科院、东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市校共建2家技术转移中心,新建3家院士工作站、1家国家级技术实验室、10家实体研究院、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4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创历年新高;申请发明专利增长104.31%,授权专利增长76.18%,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三是加快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完成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理,全部注入城投公司。推进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更多投向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公共服务等领域。组建了新的国有独资公交公司,增开4条公交线。积极推动华茂集团整体上市。四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潜山、宿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其余9个县(市、区)各有1个乡镇开展试点,首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放。全市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11万亩,流转率达到47.2%。五是加快转型发展政策措施创新。修订完善工业经济、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扶持政策”,发挥3.3亿元专项资金“四两拨千金”作用,重点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三、围绕改善民生抓,推进社会事业领域创新
“以百姓为心”,不断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始终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一是促进教育公平。并完善城区“零择校”政策,在2013年接纳63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基础上,2014年又有1200多名随迁子女实现免试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2014年交流193人次。大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区建设,全省首份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出炉。二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用好“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试点”机遇,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33个、农村幸福院180个,实施了购买城区70周岁以上生活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即由社会组织每月向每位服务对象提供水电维修、餐饮配送、家庭保洁、个人护理等价值100元标准的多项居家养老基本服务。三是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通过中期督查。《深化文化体制实施方案》已省待批,撤销市辖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实行市区统一执法。11个省级、15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有序推进。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稳步推进,出台了《安庆市人民关于实施医药分开的决定》,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先看病后付费”在宜秀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行,没有出现一例恶意欠费事件。五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着力完善治理和政策体系,实施7大类190项环保工程,2014年我市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4,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20.4%。六是建立建设工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机制。全市共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140个,堵住了制度漏洞,实现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源头治理”。
四、围绕优化从政抓,推进选人用人机制创新
将干部人事制度作为推进全面深化的重要保障,以实施干部“活力工程”为载体,树立“谁真干事就支持谁,谁干成事就使用谁”的鲜明用人导向,做到重实绩、重能力、重品行、重基层,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一是探索规范初始提名权。建立县级职位人选实名推荐制度,县(市、区)党委和市直单位党组(党委)作为推荐主体,主要负责人签字署名,实行“谁提名、谁负责”,从源头上把好选人用人关。二是完善干部交流机制。对在同一岗位任职8年以上或在一个班子任职10年以上的县级干部,全部交流任职,做到“流水不腐”。近两年共交流县处级干部301人。三是创新选人方式。面向全市公开比选3名市直单位正职、7名经济工作部门副职。面向基层、就地取材,公开遴选90名35岁以下干部充实到市直机关。面向全省公选紧缺的专业型干部,包括23名高层次人才、35名和检察官、2名市管企业副职。四是完善识人机制。建立市委常委会综合研判制度,定期分析班子的强弱和干部的长短,明确优化方向。建立干部日常谈话制度,市委领导与县(市、区)班子“一对一”谈话,听取他们“对班子的看法和对自己的想法”,提高对干部的“知晓度”。五是建立干部评价体系。制定了《关于改进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的意见(试行)》突出考人与考事相结合、官评与民评相结合、考核与使用相结合,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导向明确的考核结果运用机制。
五、围绕源头防腐抓,推进运行机制创新
依靠制度防腐反腐,扎紧“”、筑牢“防线”。一是有效制权。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直单位党政正职“三个不直接分管”暂行》,党政正职不得直接分管财务、干部人事和工程项目,建立起“正职统揽、副职分管、集体领导、决策”的运行制约机制。二是规范用权。建立每月一次的规划委员会、土地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委员会、重大项目调度会、大宜城建设指挥部会议等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共同主持,、政协、纪委负责同志参加,实现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科学决策、阳光决策。三是合理分权。实行城建项目“六分开”制度,将城建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建设六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六个部门,形成了各负其责、相互协同、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四是严格管权。强化审计监督,去年对17名县区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人数为历年之最;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审计,仅市本级就核减工程造价1.64亿元,平均核减率超过17%。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制度,市本级公共资源进场交易范围由5大类扩至19大类,全市共节约资金18亿元,增值资金2.94亿元。